用游戏沟通合作
游戏是激发孩子合作的一种有效工具。从大约15个月开始,孩子就进入自主阶段(Autonomy),可能会一直持续几年。在这个阶段,他们最喜欢说的词是“不”。当你说该换纸尿裤时,你18个月的女儿可能会跑向相反的方向。你3岁的儿子在上车之前可能会拒绝上厕所,虽然你知道他该尿尿了。甚至大孩子也有可能抗拒父母的指令。如果你让8岁的孩子穿好衣服或让你12岁的孩子打扫客厅,他们可能会充耳不闻。面对这些顽固的行为,许多父母都会有挫败感,都会觉得很棘手。

你可能会忍不住想要使用惩罚性的方法。然而,如果你用“反省时间”、取消特权,或任何其他惩罚措施来威胁孩子的话,你会获得暂时的服从,但付出的代价是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另外,孩子一旦具备能力,他很有可能会反抗你的权威,通常大约在13岁,也有可能更早。
成人想法≠孩子想法
有些父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试图通过解释自己的需求,然后礼貌地要求他们顺从,来获得低龄儿童的合作。例如,在游乐场,一位母亲对她两岁的孩子说:“现在我们该回家了,因为我得做晚饭。你愿意自己坐进童车里去吗?”这种礼貌的方式或许可以获得成人的遵从,但是对小宝宝通常不太管用。不想停止玩耍的孩子会简单地说“不”,然后继续玩耍,这是对妈妈的请求的诚实回答。对于你希望的某个行为,如果你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就可以完全避免这个问题。如果某件事情是没得商量的,你就不要使用这类语言,因为这会让孩子产生“有得选”的错觉,也给了他拒绝的自由。不过,你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合作。
孩子们认为,我们想让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无聊或讨厌的。对于刷牙、坐到安全座椅里、收拾玩具,或者洗澡,他们没有内在的需求。这时你可以将这些枯燥的事情变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于是“无聊”摇身一变,成为了乐趣。一位母亲分享了下面的例子,阐释了她是如何使用游戏方法鼓励儿子帮忙收拾玩具的。那么家长怎样用孩子语言沟通?
亲子依恋游戏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来自洋洋妈妈:
我儿子(5岁)不喜欢收拾玩具,于是我就发明一个游戏。我用欢快的声音大声宣布,我收到盒子里的积木肯定最多。然后我就开始快速地把积木放进盒子里,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为了打败我,他总是疯狂地抢着往盒子里收积木,我就大声哀叹,为什么他收得这么快,这不公平。我会发牢骚说,我都没积木可收了。
讲道理是成人的处事规则,但是这套方法不适用于孩子。孩子最喜欢什么?当然是玩,用玩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最合适不过了,你会发现一切令你头疼的麻烦都可以迎刃而解。
今后我们还会带来更多的亲子依恋游戏,帮助你使用这种新的育儿方式来养育理想宝宝。
编辑 / 小王
责编 / 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