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请自来的指导有什么害处?
1)剥夺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发现和尝试的机会
成人与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全不同,比如:
· 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会直接列出算式进行运算;
· 我们习惯于使用演绎而不是归纳的方式学习语法;
· 我们会通过概念来理解概念(比如,重力、摩擦力);
· 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比如,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立体模型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我喜欢草莓酸奶,但是别人不一定会喜欢。)

· 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我们会进行完整的分析,或者应用归纳、推理等逻辑过程。(比如,判断两个装满水的杯子哪个杯子里的水更多时,不仅要考虑杯子的高矮,还要考虑杯子的粗细。如果A比B大,B比C大,那么我们就知道A比C大。)
但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与成人完全不同。比如,
·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的宝宝,他们会通过自发的、多样化的感官刺激和身体运动来学习。比如,通过爬离收音机时,听收音机里声音的变化,或者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餐桌,以及使用不同路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来学习空间和距离的概念。通过到处爬、抓住东西和扔东西、把东西放进容器、比较、分组、分类和建构为今后抽象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 处于前运算阶段(2—6、7岁)的孩子,他们能应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他们能使用一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比如,用一块长条的积木代表一辆车。在做10以内的加减运算时,他们需要摆弄实物,因为他们离不开对实物和动作的直接感知。他们通过归纳的方式学习外语,所以,没有能力学习语法。他们的思维具有片面性,即只能关注事物的某一方面,不能兼顾其他方面。因此,判断哪个杯子里的水多时,他们只注意到杯子的高矮,却忽略了杯子的粗细。或者,认为同样长短的直线比曲线更长。
·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的孩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A的头发比B淡,A的头发比C黑,请问谁的头发最黑?如果这个问题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孩子就很难正确回答。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深浅层度不同的布娃娃,分别命名为A、B、C,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孩子看,然后将布娃娃藏起来,再让孩子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B的头发最黑。
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倾向于使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而不是允许孩子通过自主探索、游戏、身体运动、操作实物、动手做、试错、模仿等方式学习,因此不仅没有效果,而且会剥夺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发现和尝试的机会。
2) 可能让孩子接触一些以他目前的经验和年龄无法理解的概念和很难掌握的技能。
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我们认真地教,孩子就能掌握某些概念和技能。而其实,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知之甚少,而且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都具有独特性,因此,在教孩子某些概念和技能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拔苗助长。
比如,有些父母会教幼儿阅读和计算,然而,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大脑并没有为学习学科知识和使用符号(比如,语言符号和数学符号)做好准备。因此,教孩子阅读和计算不仅不恰当,也没有必要。你可以教会一个6岁的孩子背乘法口诀,甚至做两位数的乘法,但是他并不理解这些乘法或者倍数的概念。
再比如,两岁以内的宝宝只有模糊的数量概念,比如,两个苹果,多和少;4岁的孩子能做到5以内的按数取物,5岁孩子能做到15以内的按数取物。因此,你可以教会4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但是他并不理解那些数量的概念。
3)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孩子渴望了解这个世界、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因此,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会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需要任何激励(主动性)。他们喜欢自由探索,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过程和目标(自主性);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他们希望靠自己辛苦和努力去获得成功(独立性)。当你允许孩子以这种方式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专注力和意志力。
但是,不请自来的指导会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无趣。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内在动机,对未知的事物表现漠然,总是习惯于完成成人为他们制定的学习目标,依赖成人告诉他们学什么、怎么学,遇到困难不愿意自己琢磨,等待成人告诉他们“正确”的解决方案。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
因此,不请自来的指导会妨碍自然的学习过程,我不建议你尝试用任何系统的方法去教孩子。请你相信,孩子自己知道如何使大脑为更高级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他们这么做是自发和快乐的。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促进者,提供各种材料,然后观察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当孩子积极地投入到他自己选择的某项活动中去的时候,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请你记住,你的教学并不能促使孩子学习,而是孩子通过他们的体验“创造”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