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相信惩罚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这一信念来自于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效果似乎立竿见影,而且特别解气。
那么,惩罚真的能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吗?很多教育、教学专家发现,表面上惩罚能让孩子立即改变不良行为,变得听话、顺从,效果似乎立竿见影,而实际上惩罚只能显示出短期的效果,而且后患无穷。而且,任何人,如果他在童年曾经经受了严厉的惩罚,成年时都会受到它的不利影响。

1) 惩罚的效果很难持久。
通常只有惩罚者在场,惩罚才能压制住特定的行为。惩罚只能教会孩子学会逃避惩罚,一旦成人不在场,孩子还会故伎重演。
2)惩罚并不能教孩子学会明理。
惩罚会引起孩子对惩罚者的憎恨、不满和愤怒,此时他根本无法理智地思考问题,因此,即使你给他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他只会将惩罚和惩罚者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将惩罚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惩罚不会传递任何价值观,并不能促使孩子将规则内化,进行有效地自我约束。
3) 针对某一行为的惩罚可能会导致这一行为的持续坚持。
成人在惩罚孩子时通常会有激烈的情绪反应,而当孩子看到你变得很生气和心烦意乱时,他们同样也可以体验到击败成人和获得胜利的感觉,有的孩子甚至为此宁可甘愿受罚。
所以,孩子可能会决定接受惩罚,但是却不会改变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他会向成人发起挑战,告诉他们:“别以为你能打败我!”“你不能阻止我!”
4) 惩罚会降低孩子的自尊心。
成人通过惩罚羞辱孩子,给孩子贴上懒惰、固执、不听话、没有礼貌、愚蠢等标签,孩子会把这些成人的看法纳入自我概念,成为他们对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毫无价值的、不可爱的、缺乏能力等。
5)惩罚会损害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会开始憎恨你。
惩罚会让孩子憎恨成人,把成人看成一个令人厌恶的巫婆或者魔鬼,是导致自己悲惨生活的根源。惩罚也会摧毁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导致青春期的叛逆。
6)惩罚会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通常,受惩罚的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会对成人产生愤怒情绪,他想报复成人,但是,因为成人通常比他更强壮、更有权力,如果报复成人只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他会把这种愤怒转变为攻击性行为,指向别的、比他弱小的人或物。比如,用力关门,踢猫,欺负别的孩子。
例如,乐乐因为破坏了甜甜的积木城堡,被老师罚站,结果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他把浩浩从秋千上推了下来。
有时候,这些影响会在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显现。研究发现,被父母体罚的孩子(被打屁股或被揍)将来更可能表现出反社会和暴力行为。
7)惩罚会导致孩子的报复性行为。
孩子的报复性的行为包括破坏、暴力、拒绝参加活动、闷闷不乐等,他的目的是通过伤害你来弥补自己所受到的伤害。比如,打扫客厅的时候,故意把水盆打翻;参加聚会的时候一言不发,或者说肚子疼。
8)惩罚会引诱孩子学会防御性地撒谎。
孩子害怕受到惩罚时,他们会隐瞒自己的错误,希望不被发现,而一旦孩子觉得把自己的错误告诉父母不安全时,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形成了一道墙,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联结就会被打断,孩子就很难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
9)惩罚教会孩子用武力或权力解决社交中的冲突。
惩罚能通过武力或权力让孩子被迫服从,而不是那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合作。言传不如身教。如果父母总是用惩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控制手段来解决亲子冲突,那么,孩子会认为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是凭借武力或权力迫使别人服从,而不是通过激发对方的合作意愿,因此他们在处理同伴关系中也会仿效父母的行为。
10)惩罚会让孩子丧失质疑权威、独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坚持自己最正确的判断和价值观,做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事,哪怕与主流或权威人士的观点相左,哪怕遭到别人的反对。
然而,惩罚的目的是摧毁孩子的意志,以及灌输绝对服从的概念。惩罚会助长孩子对权威人物的盲目服从,孩子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11)惩罚会让孩子丧失责任感。
孩子会认为,如果自己受到了惩罚,那么就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就无需再承担任何责任了,久而久之,他会丧失为自己的行为负起全部责任的意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