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源于孩子对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的依恋。依恋,指的是孩子感受到的,与母亲之间的强烈的情感纽带。如果从宝宝出生起,母亲体贴敏感,对宝宝的需求能给予迅速的回应,不干涉他们、接纳他们,有高质量的互动,那么获得爱和细心体察的健康婴儿会变得非常依恋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
所以,妈妈的离开,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妈妈是唯一他充分信任的、可以依靠的人,是他们的“安全基地”和“充电宝”。有了“安全基地”,在妈妈的视线里,他们才能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发展独立意识;有了“充电宝”,他们感到沮丧、害怕的时候,就能随时回来“充电”。

1岁宝宝的分离焦虑特别强烈,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未来”的概念。哪怕你跟他解释,他也无法理解父母总是会回来的,他只看到父母走了,消失了。
因此,分离焦虑不同于分离创伤,是出现在健康宝宝身上的正常现象,并不表示异常或病态。相反,这种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强烈依恋和依赖是孩子日后良好发展的一个迹象,而安全型依恋和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更好奇、更自信、更独立、社会能力更强、更自主、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更可能成为领袖,有更多的朋友。他们也玩更多的假想游戏。
应对分离焦虑的做法
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帮助孩子适应分离这个过程,更好地处理分离焦虑:
1. 告诉孩子你要离开
不告而别会让孩子感到被背叛,如果这种事情一再发生,孩子会开始认为世界是不可预测的,他会失去对你的信任,或者产生被遗弃的恐惧。因此,如果你决定离开,就必须事先告诉他。
最好从孩子出生起就向他解释所有的事情。告诉他你会离开,你计划什么时候回来,谁会陪着他。你可以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例如,“在睡午觉的时候,”“在吃午饭的时候,”“在你睡着的时候,”或“我会回来给你喂奶。”虽然刚开始孩子可能并不理解,但是,解释太多总比解释太少更明智,因为你并不确切地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开始理解。
2. 找一个热情友好,敏感体贴,能给予他高质量关注的照顾者
有些人很快就能跟孩子玩在一起,孩子也愿意跟他们亲近,寻求他们的帮助,而有些人却会让孩子感觉不自在。关于谁是适合孩子的好的照顾者,你可以信任孩子的判断。在与孩子分离后,尽量让一个热情友好,敏感体贴,能给予他高质量关注的人来照看他,让他的需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3. 接纳孩子的哭泣
1) 平时
很多父母会让孩子在出门前尿尿,免得出门后找厕所。同样的,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在分离的时候,以分离为借口哭,就要在平时允许和鼓励孩子通过哭泣释放情绪压力。
2) 分离时
与母亲分离后,孩子通常会哭,不管他哭的原因是什么,最好有人能抱着或陪着孩子,允许他哭泣,发脾气,给他时间处理分离带来的不安、恐惧和焦虑情绪。不需要任何语言,更不需要讲道理。另外,带着爱和同情,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这个人的怀里自由地哭泣,是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绝佳机会。所以,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与其他人(比如,老师、保姆或祖父母)形成依恋关系。另外,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表达与妈妈团聚的愿望。(比如,游戏:妈妈在哪里?)
3) 重逢时
如果孩子没能在新的照顾者的陪伴下完成疗愈性的哭泣,那么,当孩子与你重逢时,他可能需要哭或发脾气,他可能表现得黏人、难以满足、易怒或攻击性行为,其实就是在找机会哭。这是正常和健康的反应,因为他需要表达由于被丢下而产生的所有恐惧、悲伤和愤怒情绪。请试着接纳他的哭泣和发脾气,并且相信,这只是一个过程,有了你的支持,孩子最终能获得自我疗愈。
即便是备受宠爱,对父母充满信赖的孩子,也会经历分离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
关键在于,孩子是否被允许充分地表达这种焦虑和恐惧。对于幼小的孩子,他们更多地会用哭泣,而不是言语诉说,来表达这种情绪。这是很自然的情绪的流淌。
4. 帮助孩子建立多重依恋
研究表明,多重依恋不仅可能,也很常见。如果你是孩子唯一的照顾者和依恋对象,那么,只要你离开,孩子就会有分离焦虑。但是,除了你以外,如果孩子与其他人也有依恋关系,比如,爸爸、爷爷奶奶、幼儿园的某个老师,那么,你的离开就不会令他感觉那么焦虑。
为了帮助孩子建立多重依恋,你应该从孩子出生起,就要鼓励其他人参与照顾孩子,以及与孩子互动。当孩子与你分离时(比如,你去洗澡或去超市),你可以让爸爸或其他人采用“在怀抱中哭泣”的方法,抱着他,接纳他的哭泣,同时给予爱和关注,允许他哭完。那么,爸爸(或其他人)对孩子痛苦情绪的接纳,将有助于增强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结,有助于建立依恋关系。
5.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有些父母在与孩子分离时会有各种负面情绪,比如,担心孩子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对孩子的黏人感到不满和失望、因为不得不离开孩子而感到愧疚、因为上班快迟到了而感到焦虑,于是,当孩子拒绝分离或开始哭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不耐烦、或者愤怒地指责孩子。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极其敏感,他会感觉到你的情绪,变得更黏人,哭得更加没完没了,因为他不仅要处理自己的焦虑,还要处理来自你的压力!于是就变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你需要找到造成这些情绪的原因,为此你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比如,哭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吗?哭表明我是不称职的父母吗?我为什么会感到不满?我希望孩子愉快地跟我说再见,这种期望合理吗?我的担心有根据吗?),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平静地与孩子说再见。
6. 坚定的态度
如果你已经尽力做好了安排,下定决心离开,就不要犹豫不决,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感染,坚定而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的决定,相信孩子有能力应对分离。
7. 清楚地向照顾者表达你的愿望
虽然照顾者(比如,幼儿园老师)对于帮助孩子应对分离有自己习惯的做法,但是,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你最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为了孩子好,你不妨清楚地与照顾者沟通自己的愿望。比如,希望你离开的时候,能有一个老师抱着孩子,支持他的哭泣,给他爱和关注。或者,希望老师跟孩子玩的时候,你能在一旁看着。或者,希望你可以陪孩子几天,直到他到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活动和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