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分享了一个故事。
周末,她正忙着赶方案,2岁的女儿却一直缠着她陪玩。
起初她还是边工作边应付着,可能女儿也感觉到了妈妈的敷衍,就开始哭闹起来,导致同事实在无法工作,一下就急了,大吼一声:“别烦了,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听到这,孩子“哇”地一声就哭了。同事这才冷静下来,瞬间很自责:“平时上班就没时间陪伴孩子,现在这么一声吼,会不会让孩子真的以为妈妈不要她了,她会不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果然,那一天孩子都小心翼翼地跟在她身后,不敢再打扰妈妈。
孩子的安全感就是这样在家长不经意的指责与“恐吓”中一点点缺失的。

安全感的缺失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会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健康的依恋关系会滋养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孩子在早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同样也会“害”了孩子一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
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在和他人建立信任、亲密关系时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一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童年安全感的缺失,是很难修复的心理缺憾。
一个人只有在拥有基本的安全感后,才能放松下来,更多地体验到轻松、愉悦、自在、欢乐等美好情绪。而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充分安全感的人,很有可能终其一生去寻求安全感,在苦苦寻求中耗费巨大的能量,很难有精力和心情真正地享受生命。
所以,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培养孩子安全感尤其重要。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给孩子的心理关注,都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毁掉安全感第一招:“你妈妈不要你了”
“你妈妈不要你了!”
很多大人都会开这样的玩笑,但孩子不知道这是玩笑,特别是有几个人反复说,就更三人成虎了。
而且这个“玩笑”还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深深的阴影,她会焦虑,会抵触,会拼命黏着妈妈,导致孩子特别没有安全感,患得患失,害怕被妈妈抛弃。
还有很多我们经常会脱口而出的话 “再不听话,妈妈就生气了”、“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这些带有恐吓性的语言,都在剥夺孩子的安全感。
有研究显示,父母经常对6岁前的孩子说类似恐吓性的语言,孩子慢慢就会养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的心理。
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不要再让这些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了。
毁掉安全感第二招:“偷偷溜走”
因为不忍心孩子大哭,很多妈妈都会选择趁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溜走。
或者上班出门的时候,让奶奶带到其他地方,再偷偷溜走……
实际上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当孩子突然发现妈妈不见了,整个人会特别恐慌。尤其是这种事情一再发生的时候,宝宝会开始认为世界是不可预测的,他不会再信任你,甚至产生被遗弃的恐惧。
妈妈们自以为对孩子好的方法,其实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
由“觉察型育儿”创始人阿莱莎·苏尔泰博士创作的育儿经典《临在的宝宝》认为:“最好从出生起就向他解释所有的事情。”
举个例子:
妈妈在每天上班前,都会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妈妈要去上班,会在傍晚回来。白天宝宝跟奶奶在家。”
虽然刚开始孩子会不理解,但多解释总比不解释更明智。
不要偷偷离开,也不要因为孩子哭泣而妥协。孩子可能会哭闹,但这是他在表达依恋,是一种正常和健康的反应。
如何培养孩子安全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
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孩子3岁前。
《临在的宝宝》也倡导:在孩子3岁前培养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长大后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而在这个阶段,安全感的基础是,孩子在幼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的质量。也就是说,孩子在3岁前,父母一定要好好陪伴在孩子身边。
只有父母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让孩子及时感受到温暖、舒适与满足,进而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那日常生活中,我们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在《临在的宝宝》这本书中,作者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1. 正确理解孩子的信号,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要及时回应,与孩子多交流,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2. 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多和宝宝进行身体接触,拥抱、贴贴脸、摸摸背,让孩子感受我们的爱;
3.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暴力惩罚宝宝、摇晃宝宝,或者对她大喊大叫;
4. 避免与宝宝分离超过一天,而且在分离期间,确保宝宝与一位熟悉他的、热情友好的人在一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感兴趣的妈妈们可以在书中详细阅读。